10月12日,95周年校慶之際,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發布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專訪報道,講述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探索。全文如下: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
嘉陵江與長江相匯而生重慶,人文與科學相濟而衍重大。95年前,重慶大學在烽火中敲響行課鈴,立下建設“完備弘深之大學”的宏愿。
“復興民族,誓作前鋒”。從自主研發中國首批投入生產的棓酸塑料,到制造中國首臺可供實用的伽馬射線工業CT機,再到建起世界首個野外(自然)覆冰試驗基地,95年來,重大師生勇立潮頭、攻堅克難,屢次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成為我國西部高等教育的一顆璀璨明珠。
95周年校慶前夕,《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他表示,重慶大學將加快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改革進程,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更好融入和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
產教融合打造“重大”引擎
《瞭望》:作為首批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的10所高校之一,重慶大學在培養卓越工程創新人才方面有哪些探索?
王樹新: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把教育和產業有機融合,實現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鏈、產業鏈“四鏈融合”。重慶大學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后不斷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方面,學院高標準實施有組織科研和人才培養,打破傳統學科分類界限,以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為牽引,以跨學科實驗室為研究和人才培養單元,探索開展“學域制”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模式,實現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面向未來產業創新需求,打造新工科改革“試驗田”,采用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培養適應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新技術的未來產業創新領軍人才。
另一方面,學院不斷強化核心課程建設,牽頭智慧能源領域核心課程建設,聯合浙江大學、南方電網等單位精心打造12門核心課程,聚焦國際工程科技前沿,面向國內重點產業發展急需。從15個專業學院選拔50多名優秀教師,新建通識、科學、數學、工程科學和設計等五個系列跨學科項目制課程小組,深度融合數理和工程學科知識架構,打造面向工程的新工科系列項目制教學課程。
為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學院依托地方產業優勢,打造“明月湖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平臺”。在智能網聯汽車方向,與長安、賽力斯、西部智聯、重慶車載軟件等打造多家聯合實驗室;在新能源汽車方向,與中國汽研、長安等共建新能源實驗室,為企業在領先產品開發和技術研發上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瞭望》:重慶大學如何推動校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王樹新:學校圍繞國家產業技術和社會發展,著力推動產教融合。首先,改革創新課程體系。比如開設明月科創實驗班,通過項目制新模式和開放式創新活動,讓學生盡早盡快融入前沿新興技術研發的具體實踐中。經過四年探索實踐,首屆明月班2個項目團隊獲300萬元天使輪投資,5個項目團隊獲50萬元探索期投資。
其次,面向產業實際,推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范式和新體系改革,企業出題、高校答題,讓學生在研究真問題中得到真成長。學校于2021年啟動實施“頭部企業”工程,截至目前已與國家電網、中國建筑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29家“頭部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構建人才科技教育融合平臺,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合作,共同組織開展關鍵領域協同攻關,解決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瓶頸。比如與中國商飛公司共建大飛機研究院,依托學校在機械、電氣、材料等領域的科研和人才優勢,共同開展國產商用飛機技術攻關和未來新技術探索。目前,29家企業合作經費超10億元,上千名研究生投身于火熱的科學研究一線。
在此基礎上,學校探索出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新路子,吸引創新活力比較強的企業“走進來”,同時推動成果變成產品“走出去”,并在一定階段把知識“返回來”,為學生提供前沿技術和市場信息,形成成果雙向轉化,推動人才快速成長,源源不斷走向創新型企業。
重慶大學理學院樓(一大樓)
改革進階激活發展動能
《瞭望》: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各方面,重慶大學有哪些突破性舉措?
王樹新: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其核心要義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慶大學充分認識到“為什么改”,將國家戰略需求貫徹、內嵌到自身的改革舉措中;明晰“改什么”,堅持問題導向,破除制約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清楚“怎么改”,直面痛點難點,站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深化改革創新,緊緊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攻堅突破。
學校深入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辦學“指揮棒”問題,推動教育回歸本位,聚焦到質量提升和內涵發展上來。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建立科技創新、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圍繞構建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的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學生貫通培養和全面發展,以高質量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發揮科研基地“大科研”的積極作用,引領學科交叉融合,持續產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推進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建立“樞紐+節點”的大學科技園網絡體系,加強學校和企業“雙向奔赴”,探索“學校-市場”雙向轉化模式,促進科研成果高水平創造、高效率轉化,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對接落實“渝躍行動”等地方政策,加快形成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的有效機制。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重慶大學校園
《瞭望》:在教育評價改革方面有何具體探索?
王樹新:評價標準是人才培養和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近年來,學校立足國家戰略需求,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發展為核心,以質量成效為導向,深入推進“一院一策”改革。
改革不單純指向行政意義上的學院,而是發展方向和標準要求的轉變。將過去單一的“量”的評價,轉化為多維的“質”的支撐,把側重評價論文,轉向注重評價科研成果的實際貢獻。
比如,數學是基礎學科,與其他應用學科相比,產出一篇高質量論文的難度更高,因此要根據對數學本真問題的貢獻來進行評價。再比如,機械工程學科改革后更加側重評價是否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能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
抓好“一院一策”改革,進一步推進責、權、利下移下沉,切實增強改革動力、激發辦學活力,為各學院創造性地推動學科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條件,實現發展動力模式由“學校車頭牽引”向“學院動車組驅動”的轉變。目前這項改革已在部分學院試點推進,成效初步顯現。過去評價較為單一的數學專業,近年來人才吸引力增強、亮點成果頻出。2023年,重慶大學數學學科獲批非線性分析數學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并在算子代數與算子理論、偏微分方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重慶大學虎溪校區
服務和支撐新時代西部大開發
《瞭望》:學校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西部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創新土壤?
王樹新:學校在1929年建校之初就提出了建設“完備弘深之大學”的宏愿,其中就包括以人才培養為核心,與區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秉持“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的精神,踐行“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邦、振導社會”的辦學宗旨,緊扣重慶市“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面向西部和國家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需求,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實踐、成果轉化、產業培育的科研全鏈條組織模式。
學校全面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科學城建設,積極發揮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優勢,在持續共建打造環重慶大學創新生態圈基礎上,超前布局建設重大智谷,牽頭高水平謀劃建設嘉陵江實驗室、明月湖實驗室、重慶高等研究院等,共同推進首創式、差別化、系統性改革,加快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水平人才培養專區、高效益成果轉化孵化聯合體,高標準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新質生產力策源地、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先行區、產教融合創新示范區。
學校推行“一地一院一產業”合作模式,先后與有關地方政府共建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鋰電及新材料研究院、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精準醫學研究院以及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和產業化平臺,支撐先進制造、儲能技術、能源裝備、新材料、智慧城市和醫療健康等產業升級,形成了較好的產業集聚效應,有效推進西部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瞭望》:作為西部高校“排頭兵”,重慶大學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助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
王樹新:重慶大學與重慶相生相長,要為這片區域作出應有的貢獻。近年來,學校每年高考錄取學生6400多人,其中重慶生源占比約26.5%,50多萬校友中超過50%留在西部就業發展。
作為國家部署在西部地區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圍繞融入和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學校進一步加強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人才必先行。近年來,重慶大學加快培養引領未來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學校系統推進工程教育改革,構建四種新工科教育培養模式;共建重慶大學醫學科技創新園,打造醫工融合產學研平臺和高水平醫學教育基地;獲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加快培養儲能領域“高精尖缺”人才。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好支撐西部地區新時代戰略腹地建設。學校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高質量優化重組高端裝備機械傳動、輸變電裝備技術、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等全國重點實驗室,新增共建高端裝備鑄造技術、特種化學電源等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能源裝備安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空間電能變換與無線傳輸”關鍵核心技術教育部集成攻關大平臺,提速建設超瞬態實驗大科學裝置、重慶大學科學中心,加快構筑高能級創新平臺集群,助力西部科學城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發揮區位優勢拓展“向西開放”,更好促進西部地區大開放大發展。學校充分發揮科技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平臺作用,牽頭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大學科技合作聯盟等,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目前該聯盟成員單位已覆蓋11個國家15所高校。同時,積極深化拓展西部地區校際合作,依托牽頭發起成立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等,強化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推進優勢互補,有效提升區域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瞭望》:你對學校未來發展有何展望?
王樹新:自2022年6月擔任校長以來,我思考最多的就是,重慶大學下一步該如何發展?在未來的國際國內高等教育體系中能占據什么樣的位置?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應作出怎樣的貢獻?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重慶大學建校95周年。95年來,一代代重大人初心不改、奮斗不止、弦歌不輟,學校積淀了深厚的辦學文化和底蘊。當前,學校發展邁上新臺階,也承載著新的使命與任務。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我們將切實提高辦學站位定位,聚焦“雙一流”建設,增強統籌推進學校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使命擔當和本領能力,全力應答“強國建設,教育何為?”“教育強國,重大何為?”等命題。
圍繞高質量建設“百年新重大”,學校將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以創新求突破,全面推進落實“一院一策”綜合改革,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不斷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學科建設方面,高強度支持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突出強化大能源、大制造、大建筑、大人文、大信息、大健康等六大領域的學科布局和優勢特色,加快推動學科整體提升。體制機制建設方面,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優化升級管理服務和運行體系,重新樹標準、出政策、立制度、優流程,構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此外,還將重點實施基礎研究、前沿交叉、新興增長、頂尖工程、高端智庫、校企合作、成果轉化、教育教學等八項重點工程,牽引打造和形成更多具有重大辨識度的頂尖成果,切實增強學校的世界影響力、國家貢獻度、區域引領力。通過這些工作的持續推進, 到2029年建校100周年之前,建成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重慶大學青春歌會
瞭望訪談丨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探索——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
來源:新華社
作者:《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趙宇飛 周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