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信紙從山城出發,溯著長江,飄向高原,把一群青年學生的祝福送到一群少年學生的手里。
“我們想,這些信會給孩子們帶來很大的精神力量,也會被他們視若珍寶,記得很久很久?!弊畛?,這只是4名00后支教老師為滿足自己班上的學生“寫信、收信”的心愿而發起的愛心呼吁,卻無意間點燃了重慶大學學生的熱情——上千名大學生給1100名西藏昌都六高的中學生寫信。
只需信紙和郵費,外加一點筆墨,這份愛心所耗費的“成本”微乎其微。但在手機不離手、互聯網應用高度發達的當下,這份愛心卻彌足珍貴,信件也真的被昌都六高的學生視若珍寶,后續發酵的暖心之旅、燃起的希望之光更是令人欣慰。(詳見1月8日本報報道《1100封書信里的暖冬》)
習慣了網絡觸手可及的人們可能無法想象,在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很多山區的網絡信號不是滿格的,比如曾有學生為上網課要爬到高山上找信號,況且他們也不是人人都擁有一部手機。
這只是硬件的客觀限制,他們的內心更需要關注和認可,一封封原本不起眼兒的紙質信做到了。
昌都六高的學生多來自偏遠牧區家庭、單親家庭,也有來自福利院的孤兒。用支教教師的話來說,“西藏地廣人稀,學校只能集中辦,孩子們遠離家鄉,上學不易”。與其說支教團成員是任教一年的老師,很多時候,他們更像學生的親人,“從起床到睡覺,從跑操到吃飯,朝夕相伴”。在支教教師的眼里,當地學生看上去樂觀,其實很孤獨甚至自卑。
教師畢竟比學生少,支教教師更是有限,無法實現一對一的關注、陪伴。但這些信件可以做到。
信里來自遠方的關注卻不遙遠,因為那些在重慶大學讀書的年輕人很多也是剛經歷過高考。
“得知你正在上高中,讓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剛剛過去的高中歲月,對我來說,這3年很苦很累,來自家庭和學業的壓力幾乎使我喘不過氣來,但我卻沒有因此而放棄希望?!币幻貞c大學學生在信中寫道。
“我的數學基礎很差,初中數學本來就不算很好,到了高中,各種各樣的函數、幾何更是難得讓我想發瘋了!說來不怕你笑話,我曾經因為數學題太難了哭了好幾次,邊哭邊做題,但很遺憾,依然不會做,哈哈!”另一名重慶大學學生寫道。
類似的內容令昌都六高的學生找到了共鳴。支教團成員說,在學習上,昌都六高有些學生基礎較為薄弱,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雖然他們想要認真學習,但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還有的學生對未來充滿迷茫,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沮喪地認為自己是“差生”、考不上學,自暴自棄。
昌都六高的學生也從不否認自身的差距,在鏡頭前,他們說想上大學,又會誠實地說“實力不允許”“實力有缺陷”……除了共鳴,他們從大學生“哥哥姐姐”的信里收到了更多的鼓勵。
從一張張信紙上,大學生看到過去的自己,中學生看到未來的希望。在發送消息還能撤回的網絡時代,白紙黑字更能讓人體會到一字千鈞的真誠之力。在呼喚榜樣的年代,可以共情的引路人更容易成為可知可感的學習目標。
兩個月前,記者在西藏拉薩采訪了10天,遇到的高原少年像視頻里昌都六高的學生一樣——眼里帶著雪山的光芒、透著雪域晴空的清澈。他們的學習基礎確實普遍較內地同齡人差一些,但是當他們接觸了高等教育、獲取了知識的力量,那份純粹、執著更會成為幫助他人、奉獻家鄉、和祖國同心同向的源泉。
又是一張張信紙,這次它們帶著昌都六高學生的感恩和向往,從高原出發,順流而下,飄向山城。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