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羅宇副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解析“詩中宋宴”。受訪者供圖
你知道“暗香湯”“滿山香”“傍林鮮”是什么美味佳肴嗎?在宋朝詩詞里,隱藏著哪些美食?這些問題的答案,重慶大學的一位教師將告訴你。
2月24日,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從2月20日至3月1日,每天中午12點,該校博雅學院中文系羅宇副教授做客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以“詩中宋宴”為題,帶領觀眾穿越千年煙火,品味宋代詩詞中的飲食風雅,與蘇東坡、歐陽修、梅堯臣、陸游等詩人共赴“詩與食”的盛宴。
▲重慶大學羅宇副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解析“詩中宋宴”。受訪者供圖
結緣《百家講壇》
羅宇和《百家講壇》的緣分,得從一年多前說起。
2023年5月18日,央視《百家講壇》欄目組來到重慶大學博雅學院舉辦座談會。
當時,學院中文系萬曼璐老師已受邀在《百家講壇》錄制了一期節目,應萬老師的推薦與邀請,欄目組來到博雅學院挖掘新選題。
當天,羅宇到了現場后被告知要即興試講。剛好,前一天她在學校的《文明經典A》課堂上講了“杜甫詩歌”,于是有感而發,上臺即興講了一段。
羅宇試講的那首詩,是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試講中,羅宇把這首詩背了一遍,解讀了一小段,闡釋了在今天學習古代詩詞的重要意義。
因為這段即興試講,羅宇被《百家講壇》欄目組一眼相中。“我們希望主講人有自己強烈地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不是只是講課。”欄目組一位負責人說。
10集揭秘宋代美食
羅宇告訴記者,宋代詩詞是她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為什么選擇“詩中宋宴”這個主題呢?羅宇引用著名歷史學家繆鉞先生的比喻,宋詩好比一顆難嚼的橄欖,需要細嚼慢咽才能體會到甘香留齒,余味悠長。“宋詩難讀,讀懂的學術門檻很高,飲食作為一把鑰匙,可以開啟宋詩殿堂的大門。”羅宇說。
據悉,“詩中宋宴”系列共有10集,每一集為觀眾們介紹一道宋代美食,其中既包含大眾耳熟能詳的名菜,也有“暗香湯”“滿山香”“傍林鮮”等鮮為人知的美食。
羅宇稱,“暗香湯”“滿山香”“傍林鮮”這三道美食,都記錄在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暗香湯”其實就是今天喝的梅花茶,宋人也稱“湯綻梅”。每年10月以后,用竹制的刀采下將要開放的梅花花苞,從上到下通身蘸上蜂蠟,放入罐中密封保存。第二年夏天,取出放在小杯中用熱水沖泡,梅花即刻綻放,散發清香,惹人喜愛。“滿山香”就是煮油菜。宋人用的調料很特別,將蒔蘿、茴香、姜、椒焙熟,碾成碎末,貯藏在葫蘆里。每次煮油菜羹,菜剛熟就加入這特別的混合香料,再燜上片刻,就香氣四溢,所以稱“滿山香”。“傍林鮮”則是烤竹筍,而且是在竹林里烤。要在初夏的竹林里,在筍長得正好的時候,把竹葉掃攏在筍的周圍,把筍慢慢烤熟,因味道極其鮮美,宋人稱作“傍林鮮”。
詩歌與飲食文化交融
羅宇說,蘇東坡、歐陽修、陸游、楊萬里等宋代著名詩人,還把饑寒交迫的生活窘境寫出了飯香菜美的煙火氣和詩意。如蘇軾的《初到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黃州是別人眼里的蠻荒之地,卻是蘇東坡口中的美食之鄉,黃庭堅取笑東坡為了飽食竹筍,甚至連官都可以不當。又如陸游的《買魚二首》:“斫膾搗齏香滿屋,雨窗喚起醉中眠。”陸游罷歸山陰,失意之中,拎著一捆薺菜、幾尾鱸魚,親自舉刀斫膾,自斟自酌,自得逍遙。
杜甫在重慶的詩意與溫情
值得一提的是,羅宇在講座中還特別提到了“重慶元素”,如在節目第二集《春在溪頭薺菜花》中,就提到了杜甫在重慶的生活。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已經56歲的杜甫漂泊到夔州(今重慶奉節),生活窮困至極,只能靠庭院里的一棵棗樹充饑。有一天,鄰居老婦人到院子里來打棗吃,別人都去阻攔,只有杜甫勸說:“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杜甫《又呈吳郎》)。
對此,羅宇解讀說,杜甫并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表達對老婦人的同情,反而即便在自己都餓得只能挖野菜充饑的窘迫日子里,也依然在吟唱“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杜甫《空囊》)這樣動人的詩句,令人動容。
課堂上的詩樂傳承
羅宇說,在日常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在課堂上認真聽課,她花了很多心思。“我很喜歡在課堂上唱歌,雖然唱得不好,但學生都很愛聽,注意力也就拉回來了。”羅宇說,諸如《詩經》、唐宋詩詞等,都可以入樂演唱,她在北京師范大學求學時加入了南山詩社,創作過很多詩樂。現在,她把這些歌曲帶到了課堂中。
▲重慶大學羅宇副教授給學生講課。受訪者供圖
“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好老師,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羅宇表示,講詩、講詩人的故事對她而言是一種莫大的快樂,她要把這份快樂傳給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子們。